五角大楼用无人机(美国911**中撞击五角大楼的到底是飞机还是导弹)
一、“全球鹰”无人机的服役
2000年3月,试飞继续,同年6月服役,美军在作战能力评估中正式确定“全球鹰”具备了全部作战能力。同时,一个完整的“全球鹰”系统部署到了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2000年8月,美欧之间的HALE无人机(HALE U**)系统合作,诺·格公司与EADS签署了一份协议,共同为一种可满足德国国防部空中广域监视需求的、基于HALE U**的ISR系统制订要求。
在2001年初1架“全球鹰”将布置在澳北部参加美澳联合训练,尔后即将进行跨越太平洋的飞行。
2001年4月22日,“全球鹰”完成了从美国到澳大利亚的越洋飞行创举。这是无人机首次完成这样的壮举。
全球鹰在2001年4月进行的飞行试验中,达到了19850米的飞行高度,并打破了喷气动力无人机续航31.5小时的任务飞行记录。这项记录曾经是Compass Cope-R无人机保持了26年之久的世界记录。
2001年10月,美国空军与德国国防部签署了双边项目合作协议。
2001年11月,美军首次将“全球鹰”投入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行动。在阿富汗战争中,“全球鹰”无人机执行了50次作战任务,累计飞行1000小时,提供了15000多张敌军目标情报、监视和侦察图像,还为低空飞行的“捕食者”无人机指示目标。
2002年4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获两项总额近3亿美元的合同,以全面提高“全球鹰”系统性能。改进将将增加“全球鹰”的重量和功率。
2002年6月,美军研究后认为,重新设计零部件、地面站和采购性能较低系统,是将无人机价格降低的可行方案。目前将研制费用、使用费用和其他间接成本算在一起,“全球鹰”及地面站全系统单价为7370万美元。
2002年6月美国两院通过向澳洲出口“全球鹰”的项目。两院表示只要无人机不装备武器,不违反美国限制武器扩散的政策,政府可以将其出售给其他国家。
2002年9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决定为“全球鹰”制造“增强”型机翼,其目的旨在提高U**载重和耐久性,这些机翼要比目前的大10%。目标是提高“全球鹰”的性能,达到携带1360千克有效载荷升高到18288米空中,并维持其原有航程和耐航飞行要求。
2003年7月美国国防部开始计划为“全球鹰”加装武器系统,这标志着国防部的无人机政策发生转变。
2003年8月,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综合系统分部完成了首架生产型RQ-4A“全球鹰”的制造。该机在完成后的一系列系统测试后,将在本月底进行首次试飞。同期,诺斯罗普·格鲁门开始“全球鹰”特殊飞行试验,计划于10月初在德国演示其电子情报侦察任务能力。
2003年8月,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向美空军颁发了国家授权证书,允许美空军的“全球鹰”无人机系统在国内领空实施飞行任务,使“全球鹰”成为美国第一种获此殊荣的无人机系统。
2003年9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已开始研制和生产新型的、能力更强的RQ-4B改型。
2003年10月,在德美两国政府的**、诺·格公司与EADS公司的支持下,“全球鹰”在位于德国诺德霍尔兹市的海军基地开展了飞行演示验证,完成了6次成功的试飞,验证了采用U**搭载各种电子情报传感器执行广域监视任务的可行性。这次演示验证也是U**首次在欧洲的受控空域中成功使用,为今后欧洲无人飞行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2004年10月,第一架用于美海军“全球鹰”海上演示(GHMD)计划的RQ-4A“全球鹰”无人机于10月6日从加利福尼亚的帕姆代尔飞到了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完成首次飞行。
2004年12月,由于五角大楼要求增强长航时无人机的性能,“全球鹰”无人机成本已增至原来的3倍。美国总审计局(GAO)建议五角大楼重新考虑同时开发并生产该新型无人机,并推迟其采购时间。
2005年1月,雷声公司已经签订一项低价研制三组“全球鹰”改进型综合传感器的合同。
2005年3月,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Tenix防务公司和萨伯系统公司宣布,它们将组队开发一种澳大利亚用地面系统,同诺·格公司的“全球鹰”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相综合。
2005年8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接到美国空军合同,提供2架生产型RQ-4A。这项2100万美元合同6月2日授予。这些飞行器将加入支持全球反恐战战区的先进概念技术验证型“全球鹰”无人机行列。迄今已部署的“全球鹰”在200次任务中飞行了4300多战斗小时。没有加装电子/红外传感器系统。但测试了单独的合成孔径侦察雷达,并获得了侦察影像。
2005年8月,沃特(Vought)飞机工业公司宣布,该公司已向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交付首套美国空军RQ-4B的增强型机翼。
2005年8月,“全球鹰”的飞行试验工作结束,这使得新型“全球鹰”向投入实战又迈进了一步。
2005年9月,据驻扎在夏威夷希克姆空军基地的美国太平洋地区空军司令赫斯特称,美国空军计划将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全球鹰”部署到整个太平洋地区。
2005年12月,雷声公司获一项新合同,为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的全球鹰项目生产地面设备。
2005年12月,美海军全球鹰海上演示型(GHMD)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系统是美空军使用的RQ-4A“全球鹰”(Global Hawk)系统的改型,,GHMD首次参加了美海军的军事演习。该演习代号三叉戟勇士2005(Trident Warrior 05),从11月28日持续到12月9日。美海军高级**高度赞扬了“全球鹰”无人机系统在演习中的表现。并认为在三叉戟勇士这样的演习中综合该系统对于美海军实现其《21世纪海上力量》(Sea Power 21)中的目标来说非常重要。
2006年1月据美空军称,空军首批2架生产型RQ-4A“全球鹰”高空无人侦察机已到达中东。同“全球鹰”原型机相比,这次到达中东的生产型“全球鹰”无人机装备的是一种改进型传感器装置。
2006年2月,美空军正在与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和泰国等太平洋地区国家谈判,试图建立一个在该地区联合使用RQ-4“全球鹰”(Global Hawk)高空长航时侦察无人机系统、并分享其所获信息的集团。
2006年3月,美国海军装备的首架“全球鹰”(Global Hawk)RQ-4A高空长航时信息无人机已飞抵其新基地--马里兰州的帕塔克森特河海军航空站(Patuxent River NAS)。
2006年4月,“全球鹰”(Global Hawk)RQ-4A高空长航时信息无人机将参加本年度的联合远征**试验演习(JFEX 06),拟向美国北方司令部和其他联邦机构演示一种装备有先进传感器的高空长航时UAS,在持续搜集和分发海上ISR(情报/监视/侦察)数据和增强海上态势感知能力方面的作用。
2006年4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4月5日向美国空军交付了第6架RQ-4“全球鹰”无人机,今夏将向空军交付第7架RQ-4无人机。
2006年5月,德国国防部与美国国防部在柏林签署了一份关于两种系统间互*作性的谅解备忘录(MoU),这是“欧洲鹰”项目按预定计划,在今年秋季授予风险降低合同之前的关键步骤,为德美两国政府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2006年7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从美国空军获得一份9000万美元的合同,要求在2009年9月前研制一种新型机载监视雷达并综合在全球鹰无人机上,为战场指挥员提供无与伦比的环境感知能力。
2006年7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在本届范堡罗航展上首次公布了其RQ-4全球鹰(Global Hawk)高空长航时信息U**(无人机)的一个未来作战构想:探测并跟踪弹道导弹,执行BMD(弹道导弹防御)任务。
2006年7月底,“全球鹰”无人空中系统已完成超过10500小时的飞行。在6月份已完成的1万小时的飞行中,作战飞行时间占全部飞行时间的比例增加到63%。
2006年8月,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升级型“全球鹰”B无人机已于8月25日按计划下线。
2006年11月,美国国防部昨天宣布,空军的RQ-4全球鹰无人侦察飞机项目的成本已经增长了21.4%。
2006年11月,全球鹰第10批次无人机在11月18日完成作战评估试验后,美国空军第九侦察大队上周首次开始使用RQ-4全球鹰执行常规训练任务。这是美空军首次仅需申请一项飞行计划就能在美国空域使用全球鹰。
2006年12月,诺?格公司获得一份660万美元的固定总价加激励修正合同,将对一架RQ-4全球鹰飞机进行改装,使其具有配备多平台雷达技术引入计划(MP-RTIP)装备的能力。
2006年12月,全球鹰已完成了其在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的虚拟使用试验,并已在本周将结果提交给澳大利亚国防部。
2007年3月,美国空军空中作战司令部(ACC)正在考虑将RQ-4全球鹰(Global Hawk)高高空信息无人机的作战使用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比尔空军基地(Beale AFB)。
2007年3月,美国空军已授予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一份2.87亿美元的合同,研制下一批次(第5批次)的RQ-4“全球鹰”无人机系统。
2007年5月,据美国国防部5月18日的通告称,美国空军在现有合同基础上,正同诺斯罗普·格鲁门综合系统公司空中战斗系统部续签总额3.714美元的合同,增购5架全球鹰无人机、3套任务控制单元、3套发射与回收单元和其他有关设备。为开展这项工作,已有1.857亿美元资金到位,全部工作将于2010年3月结束。这项工作空军于2006年3月开始申请,今年5月才获准。
2007年7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宣布,在AF-4,为美国空军制造的第4架生产型全球鹰无人机于6月中旬执行一项支持全球反恐战任务时,美国军队的RQ-4全球鹰高空无人侦察机机队已完成了它的第1000次飞行。
2007年8月,美国空军提出了一种新方法来控制全球鹰无人机的温度。
2008年8月,美国政府已知会韩国方面,同意向其出售RQ-4“全球鹰”无人驾驶战略侦察机。
2008年10月,据美国国防部**称,美国海军正考虑部署它的首架全球鹰无人机飞往伊拉克附近的空军基地,目的是为了验证其执行海事侦查任务的能力。
2009年2月,美国空军批准授予诺·格公司开始对部分多平台雷达技术嵌入项目(MP-RTIP)的雷达系统水平性能(RSLPV)进行飞行试验。
2009年3月,根据一份澳大利亚新的国防***,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并没有放弃采购RQ-4“全球鹰”无人机系统。在2017年左右,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将采购“全球鹰”。
2010年海地地震救援工作,美国五角大楼从阿富汗战场上调动了一架RQ-4全球鹰侦察机,拍摄地震灾后画面,并向非政府组织和其它救援组织提供间谍飞机拍摄的照片,让他们能更清楚的了解地面形势。
2011年3月11日,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后,美国紧急于3月17日从美军关岛基地调派一架RQ-4全球鹰侦察机,拍摄反应炉受损影像。
2012年6月11日,美国海军一架“全球鹰RQ-4A”无人侦察机在马里兰州索尔兹伯里海岸附近坠毁,幸未造成平民及财产损失,事故原因尚在调查之中。
2012年8月5日,日美两国政府决定动用无人侦察机“全球鹰”对中国军舰和其他政府船只在***和冲绳附近海域的活动情况进行监控。
二、美国911**中撞击五角大楼的到底是飞机还是导弹
首先,一栋楼,一栋由实心钢柱(不是钢筋)支撑的楼,被一架携带多3500加仑(≈13250升)撞在110层大楼的十分之一的位置,即使理论上仅供一层楼无限吸收热量也只能吸收不到260摄氏度(参加 THE JET FUEL; HOW HOT DID IT H),是绝对无法融化这栋大楼的任何一根钢筋的。况且坍塌前的黑烟表明楼内的火焰是不充分燃烧的。
而即使计算进飞机的铝被融化后造成了*炸,导致大楼倒塌,也很难解释下面图中的内容。随便找一个大楼坍塌的视频,你都会轻易捕捉到类似下图这样的瞬间
坍塌未及的地方提前的*破点
画圈的地方是坍塌远未波及到的地方,从窗户喷发出来的烟尘,这被认为是技术失误,提前*破了。任何一个包含坍塌的视频都可以看到这个,并非人为制作的假视频。
还有,坍塌为什么会一直塌到地底下?
其次,未受波及的七号楼怎么也会以和世贸大厦同样的方式,自由落体坍塌?七号楼里也被放入了飞机?
另外,五角大楼的墙上为什么没有飞机机翼的痕迹?
漏洞两侧没有机翼痕迹
示意图
而且地面也没有任何划痕
要知道这架757飞机的尺寸,想要撞击到这么低的位置,就一定要贴地飞行。且不说那个被教练说根本没有飞行能力的飞行员能不能完成这样的飞行,实际上这架飞机即使贴地飞行都未必可以达到这么矮的位置
实线内是撞击的洞,而后上面的部分倒塌
而且前面提过,为什么7号楼自由落体坍塌了?而且在4天后,美气象部门曾公布7号楼内温度依然高达四百度左右(具体记不清了)
在五角大楼现场找到的残骸和小型无人机上面的结构很像,所以有人设想,当时是小型无人机在前,导弹在后,也许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会记录有民航飞行路线。
大致就是这样。
三、东南亚四国都买了美国这款无人机
东南亚四国都买了美国这款无人机
美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宣布,波音公司向马来西亚海军提供了一批波音公司制造的扫描鹰无人机。据说这批无人机是根据美国和马来西亚“海事安全创新”计划提供的。
所谓“海事安全创新”,是美国人发明的一个全球性计划。在美国本土、波斯湾和亚太地区,都根据这个计划分别进行了立法。
其中在201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编号为S2865的法案,全称为“亚太海事安全创新法案2016”。法案的文本颇有一些篇幅,其中重点的立场就是,亚太地区的海空要供美国人自由航行和活动。
反对任何人采取行动改变南海现状,要求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共同制定南海行为规范。后、也是重要的一条,授权美军在亚太地区使用武力来实施这份法案。
在后面的条款中,法案要求“支持亚太国家提升海域态势感知能力”,为此授权五角大楼向有关国家“协助提供设备、物资、训练和小型军事建设”。而且还在军费开支中列出了一些款项。
听起来美国人似乎挺关心南海安全的。既然如此,那不是应该把中国也纳入被“协助提供”的有关国家之列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而且美国人的“协助提供”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在这个计划之下,不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也各自购买了一批扫描鹰。
马来西亚总计购买16架、印尼购买8架、菲律宾购买6架、越南购买8架,加上发射和回收设备、指控站,波音从这四个国家身上总共赚到了4800万美元的营收。对军火交易来说,4800万美元真的不多。但扫描鹰也不是什么物美价廉的东西。
它原本是美国因斯图公司开发的民用无人机,主要用途是在近海寻找鱼群,渔民可以按图索骥前去捕捞。波音公司收购因斯图之后,发现可以把它改成具有军用价值的平台。扫描鹰是所谓的小型低空长航时无人机,它的航程达到1500千米。
留空时间达到24小时以上,听起来还不错。由于价钱便宜,扫描鹰在世界上相当热销,包括美国在内有25个国家使用。其中伊朗是缴获一架扫描鹰之后自行仿制成功的。
但是它的载荷能力很差。扫描鹰的空重只有16千克,载荷能力只有3.4千克,只能携带一台可见光相机和一台短波红外相机,不能携带弹*。扫描鹰没有卫星链路。
只能在控制站的视线之内飞行,也就是不超过100千米。这在伊拉克战场上还是有价值的。但如果控制站设在岸上,那么扫描鹰对这四个东南亚国家的南海动作没有任何价值。
而且,海上监视的主力设备应当是合成孔径雷达,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价值有限。在2008年,波音曾经常尝试着在扫描鹰上装备一台微型合成孔径雷达,但是并无后续。另一方面,美国也一直在尝试如何在海上使用扫描鹰。
已经能做到在渔船大小的船只上起飞和回收扫描鹰。因此,上述25个用户中,很多都是海军采购。有关报道并没有指出,东南亚四国购买的这些扫描鹰是不是打算用于船载。但是这么小的无人机,抗风能力是相当差的。
而它的作战飞行高度在5000多米,在南海环境下很容易因为大风而无法出动。另外,扫描鹰上的小型相机只有非常靠近目标才能拍摄到有价值的图像。既然如此,南海的合法主人是不是会动用反无人机干扰*呢?那样,扫描鹰就会像断线的风筝一样,一头扎进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