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8000存储 大话存储的目录
一、8000元左右买什么相机
8000元多的话建议你佳能刚推出的eos rp了,它是eos r的简化版,但是性能什么的都够用,也是全画幅相机,一步到位,非常合适。
佳能EOS RP配备了一块有效像素数约为2620万的全画幅CMOS影像传感器,具备有全像素双核CMOS AF技术,对焦点达到4779个,对焦覆盖率也达到约88%×100%,并且支持大F11光圈镜头自动对焦和人眼检测,对焦速度也提升至快仅为0.05秒(CIPA标准)。这款产品还新加入了对焦景深合成功能,在连续拍摄的照片中相机会自动调整焦平面位置,在原厂Digital Photo Professional等后期软件中可合成为大景深的照片,非常适合在微距摄影中应用。
佳能EOS RP高支持4K、25p的视频拍摄,和1080P全高清、60p,并且还支持4K视频截帧保存照片、4K短片延时等诸多功能,原生高感光度达到ISO40000,高可拓展至ISO102400。在体积方面,佳能EOS RP已经为包含单反和微单在内的EOS系统内重量轻、体积小的全画幅相机。在去除机身肩屏、触控条、采用更小巧和低矮的电子取景器后,这款产品的三维体积仅为132.5×85.0×70.0mm,单机不含电池和存储卡的重量则仅为440g。
对于相机机身来说,定位高低可以从*控性能的区分中看出。不过佳能EOS RP和EOS R之间*控性的差异可以说非常小,主要体现在取消了机身肩屏和电子取景器右侧的触控条,至于其余的按键则基本保留。除了机身尺寸下降带来的握持体验可能下降之外,佳能EOS RP的*控性还是相当不错的。为了提升用户的握持手感,佳能还为EOS RP推出了一款握持小手柄EG-E1,拥有红色、黑色和蓝色三种颜色可选,不过从体积来看手柄应该没有额外电池,应该仅为提升*控性而设计的。
而此前EOS R开始的前后拨轮调整相机参数,镜头环自定义功能的*控设计也继续在EOS RP上得以延续。佳能EOS RP采用了有机EL材质的电子取景器,具备239万像素、100%视野率和0.7倍的放大倍率(放大倍率可能是受到低矮的取景器体积限制不很高)。
二、大话存储的目录
第1章**开天--存储系统的前世今生 1
1.1存储历史. 2
1.2信息.数据和数据存储 5
1.2.1信息 5
1.2.2什么是数据 7
1.2.3数据存储 7
1.3用计算机来处理信息.保存数据 8
第2章 IO**--走进计算机IO世界 11
2.1 IO的通路--总线 12
2.2计算机内部通信 13
2.2.1 IO总线可以看作网络么 14
2.2.2 CPU.内存和磁盘之间通过网络来通信 15
2.3网中之网 17
第3章磁盘大挪移--磁盘原理与技术详解 19
3.1硬盘结构 20
3.1.1盘片上的数据组织 22
3.1.2硬盘控制电路简介 28
3.1.3磁盘的IO单位 29
3.2磁盘的通俗演绎 30
3.3磁盘相关高层技术 32
3.3.1磁盘中的队列技术 32
3.3.2无序传输技术 33
3.3.3几种可控磁头扫描方式评论 34
3.3.4关于磁盘缓存 36
3.3.5影响磁盘性能的因素 36
3.4硬盘接口技术 37
3.4.1 IDE硬盘接口 37
3.4.2 SATA硬盘接口 40
3.5 SCSI硬盘接口 43
3.6磁盘控制器.驱动器控制电路和磁盘控制器驱动程序 50
3.6.1磁盘控制器 50
3.6.2驱动器控制电路 51
3.6.3磁盘控制器驱动程序 51
3.7内部传输速率和外部传输速率 53
3.7.1内部传输速率 53
3.7.2外部传输速率 54
3.8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 54
3.8.1并行传输 54
3.8.2串行传输 55
3.9磁盘的IOPS和传输带宽(吞吐量) 56
3.9.1 IOPS 56
3.9.2传输带宽 57
3.10小结:网中有网,网中之网 58
第4章七星北斗--大话/详解七种RAID 59
4.1大话七种RAID武器 60
4.1.1 RAID 0阵式 60
4.1.2 RAID 1阵式 62
4.1.3 RAID 2阵式 64
4.1.4 RAID 3阵式 67
4.1.5 RAID 4阵式 71
4.1.6 RAID 5阵式 72
4.1.7 RAID 6阵式 76
4.2七种RAID技术详解 78
4.2.1 RAID 0技术详析 80
4.2.2 RAID 1技术详析 82
4.2.3 RAID 2技术详析 83
4.2.4 RAID 3技术详析 85
4.2.5 RAID 4技术详析 87
4.2.6 RAID 5技术详析 90
4.2.7 RAID 6技术详析 93
第5章降龙传说--RAID.虚拟磁盘.卷和文件系统实战 95
5.1*作系统中RAID的实现和配置 96
5.1.1 Windows Server 2003高级磁盘管理 96
5.1.2 Linux下软RAID配置示例 105
5.2 RAID卡 107
5.3磁盘阵列 119
5.4实现更高级的RAID 119
5.4.1 RAID 50 119
5.4.2 RAID 10和RAID 01 120
5.5虚拟磁盘 120
5.5.1 RAID组的再划分 121
5.5.2同一通道存在多种类型的RAID组 121
5.5.3*作系统如何看待逻辑磁盘 122
5.5.4 RAID控制器如何管理逻辑磁盘 122
5.6卷管理层 123
5.6.1有了逻辑盘就万事大吉 124
5.6.2卷管理层 125
5.6.3 Linux下配置LVM实例 126
5.6.4卷管理软件的实现 128
5.6.5低级VM和高级VM 130
5.6.6 VxVM卷管理软件配置简介 131
5.7大话文件系统 134
5.7.1成何体统--没有规矩的仓库 134
5.7.2慧眼识人--交给下一代去设计 135
5.7.3无孔不入--不浪费一点空间 136
5.7.4一箭双雕--一张图解决两个难题 137
5.7.5宽容似海--设计也要像心胸一样宽 139
5.7.6老将出马--权威发布 139
5.7.7一统江湖--所有*作系统都在用 140
5.8文件系统中的IO方式 140
第6章阵列之行--大话磁盘阵列 143
6.1初露端倪--外置磁盘柜应用探索 144
6.2精益求精--结合RAID卡实现外置磁盘阵列 145
6.3独立宣言--独立的外部磁盘阵列 147
6.4双龙戏珠--双控制器的高安全性磁盘阵列 149
6.5龙头凤尾--连接多个扩展柜 150
6.6锦上添花--完整功能的模块化磁盘阵列 152
6.7一脉相承--主机和磁盘阵列本是一家 153
6.8天罗地网--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 154
第7章熟读宝典--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语言OSI 155
7.1人类模型与计算机模型的对比剖析 156
7.1.1人类模型 156
7.1.2计算机模型 157
7.1.3个体间交流是群体进化的动力 158
7.2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语言--OSI初步 158
7.3 OSI模型的七个层次 159
7.3.1应用层 160
7.3.2表示层 160
7.3.3会话层 160
7.3.4传输层 160
7.3.5网络层 161
7.3.6数据链路层 162
7.3.7物理层 165
7.4 OSI与网络 166
第8章勇破难关--Fibre Channel协议详解 169
8.1 FC网络--极佳的候选角色 170
8.1.1物理层 170
8.1.2链路层 171
8.1.3网络层 172
8.1.4传输层 178
8.1.5上三层 179
8.1.6小结 179
8.2 FC协议中的七种端口类型 180
8.2.1 N端口和F端口 180
8.2.2 L端口 180
8.2.3 NL端口和FL端口 181
8.2.4 E端口 183
8.2.5 G端口 183
8.3 FC适配器 184
8.4改造盘阵前端通路--SCSI迁移到FC 185
8.5引入FC之后 186
第9章天翻地覆--FC协议的巨大力量 191
9.1 FC交换网络替代并行SCSI总线的必然性 192
9.1.1面向连接与面向无连接 192
9.1.2串行和并行 193
9.2不甘示弱--后端也升级换代为FC 193
9.3 FC革命--完整的盘阵解决方案 195
9.3.1 FC磁盘接口结构.. 195
9.3.2一个磁盘同时连入两个控制器的Loop中 196
9.3.3共享环路还是交换--SBOD芯片级详解 197
9.4中高端磁盘阵列整体架构简析 208
9.4.1 IBM DS4800控制器架构简析 209
9.4.2 NetApp FAS系列磁盘阵列控制器简析 212
9.4.3 IBM DS8000简介 213
9.4.4富士通ETERNUS6000磁盘阵列控制器结构简析 214
9.4.5 EMC公司CX及DMX系列盘阵介绍 216
9.4.6 HDS公司USP系列盘阵介绍 217
9.5磁盘阵列配置实践 218
9.5.1基于IBM的DS4500盘阵的配置实例 218
9.5.2基于EMC的CX700磁盘阵列配置实例 227
9.6小结 230
第10章三足鼎立--DAS, SAN和NAS 233
10.1 NAS也疯狂 234
10.1.1另辟蹊径--*弹NAS的起家 234
10.1.2双管齐下--两种方式访问的后端存储网络 237
10.1.3万物归一--网络文件系统 238
10.1.4美其名曰--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 246
10.2龙争虎斗--NAS与SAN之争 247
10.3三足鼎立--DAS. SAN和NAS 250
10.4终幻想--将文件系统语言承载于FC网络传输 251
10.5长路漫漫--系统架构进化过程 251
10.5.1第一阶段:全整合阶段 252
10.5.2第二阶段:磁盘外置阶段 252
10.5.3第三阶段:外部独立磁盘阵列阶段 252
10.5.4第四阶段:网络化独立磁盘阵列阶段 253
10.5.5第五阶段:瘦服务器主机.独立NAS阶段 253
10.5.6第六阶段:全分离式架构 253
10.5.7第七阶段:能量积聚,混沌阶段 254
10.5.8第八阶段:收缩阶段 254
10.5.9第九阶段:强烈坍缩阶段 255
10.6泰山北斗--NetApp的NAS产品 255
10.6.1 WAFL配合RAID 4 256
10.6.2 Data ONTAP利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 257
10.6.3利用NVRAM来记录*作日志 257
10.6.4 WAFL从不覆写数据 258
10.7初露锋芒--BlueArc公司的NAS产品 258
第11章**之作--大话以太网和TCP/IP协议 261
11.1共享总线式以太网 262
11.1.1连起来 262
11.1.2找目标 262
11.1.3发数据 263
11.2网桥式以太网 264
11.3交换式以太网 265
11.4 TCP/IP协议 266
11.4.1 TCP/IP协议中的IP 266
11.4.2 IP的另外一个作用 267
11.4.3 TCP/IP协议中的TCP和UDP 268
11.5 TCP/IP和以太网的关系 271
第12章异军突起--存储网络的新军IP SAN 273
12.1横眉冷对--TCP/IP与FC 274
12.2自叹不如--为何不是以太网+TCP/IP 274
12.3天生我才必有用--攻陷Disk SAN阵地 275
12.4 ISCSI交互过程简析 275
12.4.1实例一:初始化磁盘过程 276
12.4.2实例二:新建一个文本文档 278
12.4.3实例三:文件系统位图 281
12.5 ISCSI磁盘阵列 283
12.6 IP SAN 284
12.7增强以太网和TCP/IP的性能 285
12.8 FC SAN节节败退 286
12.9 ISCSI配置应用实例 287
12.9.1第一步:在存储设备上创建LUN 287
12.9.2第二步:在主机端挂载LUN 289
12.10小结 292
第13章握手言和--IP与FC融合的结果 293
13.1 FC的窘境 294
13.2协议融合的迫切性 295
13.3网络通信协议的四级结构 299
13.4协议融合的三种方式 300
13.5 Tunnel和Map融合方式各论 301
13.5.1 Tunnel方式 302
13.5.2 Map方式 303
13.6 FC与IP协议之间的融合 305
13.7无处不在的协议融合 306
13.8交叉融合 306
13.9 IFCP和FCIP的具体实现 307
13.10局部隔离/全局共享的存储网络 309
13.11多协议混杂的存储网络 310
第14章变幻莫测--虚拟化 313
14.1*作系统对硬件的虚拟化 314
14.2计算机存储子系统的虚拟化 316
14.3带内虚拟化和带外虚拟化 319
14.4硬网络与软网络 323
14.5用多**立的计算机模拟成一台虚拟计算机 323
14.6用一**立的计算机模拟出多台虚拟计算机 324
14.7用磁盘阵列来虚拟磁带库 324
14.7.1 NetApp VTL700配置使用实例 325
第15章众志成城--存储群集 337
15.1群集概述 338
15.1.1高可用性群集(HAC) 338
15.1.2负载均衡群集(LBC) 338
15.1.3高性能群集(HPC) 338
15.2群集的适用范围 339
15.3系统路径上的群集各论 339
15.3.1硬件层面的群集 339
15.3.2软件层面的群集 341
15.4实例:Microsoft MSCS软件实现应用群集 341
15.4.1在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上安装MSCS 342
15.4.2配置心跳网络 344
15.4.3测试安装 344
15.4.4测试故障转移 345
15.5实例:SQL Server群集安装配置 345
15.5.1安装SQL Server 345
15.5.2验证SQL数据库群集功能 348
15.6小结: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群集 351
第16章未雨绸缪--数据保护和备份技术 353
16.1数据保护 354
16.1.1数据保护的方法 354
16.2高级数据保护方法 355
16.2.1远程文件** 355
16.2.2远程磁盘(卷)镜像 356
16.2.3块(快)照数据保护 356
16.2.4 Continuous Data Protect(CDP,连续数据保护) 363
16.3数据备份系统的基本要件 367
16.3.1备份目的 368
16.3.2备份通路 371
16.3.3备份引擎 373
16.3.4三种备份方式 377
16.3.5数据备份系统案例一 378
16.3.6数据备份系统案例二 379
16.3.7 NetBackup配置指南 380
16.3.8配置DB2数据库备份 392
第17章愚公移山--大话数据容灾 399
17.1容灾概述 400
17.2生产资料容灾--原始数据的容灾 401
17.2.1通过主机软件实现前端专用网络或者前端公用网络同步 402
17.2.2案例:DB2数据的HADR组件容灾 405
17.2.3通过主机软件实现后端专用网络同步 411
17.2.4通过数据存储设备软件实现专用网络同步 415
17.2.5案例:IBM公司Remote Mirror容灾实施 416
17.2.6小结 421
17.3容灾中数据的同步**和异步** 421
17.3.1同步**例解 421
17.3.2异步**例解 423
17.4生产者的容灾--服务器应用程序的容灾 424
17.4.1生产者容灾概述 424
17.4.2案例一:基于Symantec公司的应用容灾产品VCS 428
17.4.3案例二:基于Symantec公司的应用容灾产品VCS 431
附录五百年后--系统架构将
走向何方 435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