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动力学相关能研究论文?热力学和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seosqwseo4个月前 (07-15)测评日记55

一、***物理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通俗讲,热力学研究反应的限度问题,即理论上终应该反应至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状态;而动力学则是研究反应的速率,需要多长时间才可以达到热力学描述的那种状态;如果热力学的计算结果说明反应无法发生,那么研究动力学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对于可以发生的反应,如果反应速率过小,则需要通过研究动力学,阐明反应的机理,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提高反应的速率

简单说,热力学是可以算的,比如用电极电势,可以大体判断反应是否能进行(不一定准)

动力学呢?就要考虑一大堆因素了,但也许终决定反应的就是它

化学动力学是研究化学过程进行的速率和反应机理的物理化学分支学科.

化学动力学与化学热力学不同,不是计算达到反应平衡时反应进行的程度或转化率,而是从一种动态的角度观察化学反应,研究反应系统转变所需要的时间,以及这之中涉及的微观过程.化学动力学与热力学的基础是统计力学、量子力学和分子运动论.

它的研究对象是性质随时间而变化的非平衡的动态体系.化学热力学是物理化学和热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物质系统在各种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中所伴随着的能量变化,从而对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进行的程度作出准确的判断.化学热力学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定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它是许多科学家实验总结出来的.

动力学是理论力学的分支学科,研究作用于物体的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动力学的研究对象是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宏观物体.原子和亚原子粒子的动力学研究属于量子力学;可以比拟光速的高速运动的研究则属于相对论力学.动力学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许多工程学科的基础.许多数学上的进展常与解决动力学问题有关,所以数学家对动力学有浓厚的兴趣.

二、热分解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怎么研究

热力学是热运动的宏观理论。通过对热现象的观测、实验和分析,总结出热现象的基本规律。这些实验规律是无数经验的总结,适用于一切宏观系统。热力学的结论和所依据的定律一样,具有普遍性和可靠性。然而热力学也有明确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不能揭示热力学基本规律及其结论的微观本质和不能解释涨落现象。

动力学是理论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作用于物体的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对于材料的研究,热力学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结果,就是说,一定要符合热力学,才有可能存在这种材料,这种结果,是必要条件;而动力学则提供了一个怎样生长成这种材料的过程,一种实际生长的可能性。比如,半导体纳米点的生长的研究,就需要符合热力学的条件下,用动力学来研究它具体的生长过程。

三、与力学相比,热学研究对象,研究的方法有哪些主要区分

1、研究对象不一样。力学研究的是少体问题,主要集中于单体和两体问题。热学研究的是多粒子系统的统计热力学性质。

2、研究理论不一样。经典力学基于牛顿运动学方程,研究物体的动力学演化过程,量子力学基于薛定谔方程,研究微观粒子的动力学演化过程,相对论量子力学基于迪拉克方程,研究具有相对论效应粒子的动力学演化过程;热力学主要手段是统计的方法,得到的是多粒子的体系的平均性质。

3、作用不一样。力学可以弄清楚两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区分不同种类的原子,而热学研究的是整个原子系统的平均性质,难以区分是哪类原子,因为统计不可能具体到某个原子,是集体行为,所以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很大差别。

扩展资料:

力学主要理论

1、物体运动三定律。

2、达朗贝尔原理。

3、分析力学理论。

4、连续介质力学理论。

5、弹性固体力学基本理论。

6、粘性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力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热学

四、华北和华南东部新生代热演化的动力学意义

在本节我们根据上节得到的有关华北和华南东部地区新生代岩石圈热演化史的模型,计算当地岩石圈粘度(viscosity)结构、过剩地壳粘度和岩石圈有效弹性层厚度(EET)的演化;并以此为基础讨论相关的岩石圈热状态和流变学特征演化的动力学后果,及其对华北和华南地区东部新生代以来大地构造演化、地壳改造过程和大尺度构造地貌特征形成的制约和影响。

一、岩石圈粘度的计算及结果

表5-2热演化模型对应的过剩地壳粘度(ηc/ηm)和EET的变化Table5-2 The variation ofηc/ηmand EET corresponding to the thermal evolutionmodels

我们根据本书第三章的方法计算岩石圈的屈服强度包络线(YSE),其地壳分层模型与上节热演化研究所用的相同,而地壳与地幔各层岩石流变率的取值亦与本书第三章所用的参数相同,具体参数值请参考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计算中采用的应变率为10-15s-1(参见汪洋以及Wang Yang,2001)。岩石圈的粘度采用计算得到的屈服强度值除以应变率的2倍得到(Turcotte和Schubert,1982)。再采用数值积分平均法,按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分别求取各自的平均粘度值,然后根据Neugebauer(1983,见Morgan and Baker,1983)的定义,以地壳粘度(ηc)与岩石圈地幔粘度(ηm)之比ηc/ηm为过剩地壳粘度。过剩地壳粘度的含义是相对于岩石圈地幔而言地壳粘度过剩的程度(Neugebauer,1983,见Morgan and Baker,1983)。同时,我们也计算了热演化各阶段中岩石圈有效弹性层厚度(EET),以期定量表征岩石圈热演化过程中流变学强度的变化特征。表5-2和图5-3、5-4是相应的计算结果。图5-3中地温线的年代标注的含义与上节图5-1相同。

据表5-2、图5-3和图5-4可以看出:在我们定义的深部热**发生时,由于高温导致岩石圈地幔部分的粘度显著降低,而地壳部分的地温尚未受到扰动,其粘度值不变,致使此时岩石圈的地壳过剩粘度(ηc/ηm)为170,达到102~103的数量级。同样地,此时岩石圈的EET值较稳态地温线对应的时期大为降低,但地壳仍然是能干层。

图5-3“热”模型对应的岩石圈粘度剖面演化

Fig.5-3 The viscosity profile of lithosphere corresponding to the“hot”model

图5-4“冷”模型对应的岩石圈粘度剖面演化

Fig.5-4 The viscosity profile of lithosphere corresponding to the“cold”model

在“热”模型的加热阶段,由于岩石圈地幔部分的温度结构保持不变,其粘度一直很低;故而虽然地壳被加热、粘度降低,但过剩地壳粘度值一直在20以上,即属于10~102数量级。由于上节我们已经说明,在“热”模型加热阶段演化到15~30Ma之后,岩石圈热状态基本处于稳态,所以即使加热的时段再长,也不会导致岩石圈过剩地壳粘度值的显著变化;但此时下地壳强度急剧减小,EET值显著降低。进入热松弛阶段后,由于温度的降低,地幔粘度显著增大,过剩地壳粘度增加降低。但在10Ma以内的时段内过剩地壳粘度仍然大于10,到15Ma时其值才低于10。岩石圈的冷却导致下地壳和上地壳裂陷强度的增加,从而EET值逐渐增大;但到15Ma之前其值小于上地壳厚度15km,到30Ma时EET值仍未超过30km相左右的地壳厚度。

在“冷”模型中,大致在热松弛开始后5~10Ma之间的时期(约7.5Ma)过剩地壳粘度才低于10;而EET值大于“热”模型热松弛相应阶段的数值,其5Ma时EET值即已大于上地壳厚度。从图5-4可以看出下地壳部分在5Ma时仍然具有相当的强度。同时,在10Ma之后,“冷”模型对应的岩石圈EET值已大于20km,在25Ma时已接近30km。

二、岩石圈粘度和流变学特征演化的地质意义

Neugebauer(1983,见Morgan and Baker,1983)指出:当过剩地壳粘度值在103~104的数量级时,随岩石圈底面的抬升(岩石圈地幔减薄),上覆地壳也发生抬升;当过剩地壳粘度值在10~102的数量级时,岩石圈底面的抬升,地壳发生减薄,但地表不发生抬升或凹陷;而当过剩地壳粘度值降低到的1~10数量级时,在岩石圈地幔减薄的同时,地壳发生细颈化(necking)减薄作用。

新生代以来,伴随玄武质岩浆活动华北地区东部地壳伸展,形成新生代裂谷盆地,构造地质学研究表明这些盆地主要经历了老第三纪时期断陷和新第三纪以来的凹陷两阶段的演化(徐杰等,1994);而东南沿海地区的张裂作用则远不及华北地区东部发育。我们认为,华北和华南地区东部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差异,与其岩石圈热演化过程所导致的过剩地壳粘度和力学强度变化密切相关。

在老第三纪时期,由于岩石圈地幔减薄及其伴随的幔源岩浆活动,导致华北盆地等所在地区的岩石圈热状态处于类似“热”模型的加热阶段。此时过剩地壳粘度值是在10~102的数量级,因此盆地下地壳会随岩石圈地幔的减薄而减薄。根据前面EET值和粘度剖面的结果(表5-2,图5-3,图5-4),下地壳在高温作用下的韧性变形及流动应当是导致地壳减薄的主要机制。同时由于EET值小,岩石圈的能干层主要是上地壳,所以脆性上地壳将承担大部分的应变,在外力作用下易于发育断层以调节变形,从而形成断陷盆地。在岩浆活动结束后的热松弛阶段,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的强度逐渐增大(这主要表现在EET值的增大上),上地壳所承担的外力的程度减小,导致在相同应力和应变条件下岩石圈发生变形的难度增加,从而使得盆地逐渐由断陷阶段向热沉降机制制约的凹陷阶段演化。华北盆地的演化大致符合此种模式。苏北盆地、江汉盆地等在老第三纪时期也经历了同样的演化过程。

东南沿海的浙闽粤琼地区由于新第三纪以来玄武岩活动所代表的深部热**的影响,当地的过剩地壳粘度值在10~102的数量级。这一点不论是采用“热”模型还是“冷”模型都一样,因为“热模型”在加热阶段即热松弛阶段的前10~15Ma时期内,其过剩地壳粘度值均属于10~102的数量级;而“冷”模型热松弛阶段的前7.5Ma左右时段内过剩地壳粘度值也在10以上。华南东部地区新生代玄武岩的同位素资料显示其活动时期绝大部分集中在16~4Ma,而浙江、福建等地玄武岩多发育于上新世(5.5~1.6Ma)(刘若新等,1992)。所以,东南沿海地区地壳在岩石圈地幔抬升时并未发生细颈化的变形,而只是可能有下地壳的减薄。同时,我们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在新第三纪时期并未发育大型裂陷盆地的事实推断,这是由于当地经历的深部热**的持续时间短暂,因而岩石圈的强度较大(EET值较高,参见表5-2)所致。

苏北盆地在新第三纪时期可能也受到了以其周边地区发育的中新世(23~5.5Ma)玄武岩为代表的深部热**的影响。由于苏北盆地新第三纪以来并未出现断陷活动的明显迹象,我们认为当地新第三纪深部热**的影响持续时间短暂。

因此,华北地区东部新生代盆地经历的老第三纪时期断陷和新第三纪以来的凹陷两阶段演化过程受到岩石圈粘度结构和流变学结构演化的强烈制约。而东南沿海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没有强烈的裂陷活动则很可能与其岩石圈强度高于华北地区东部的特点有关,而这又是新第三纪时期深部热**持续的时间短暂所导致的结果。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同时可以看出:华北盆地等地以及东南沿海地区新生代以来的地壳减薄的原因,不一定是所谓的下地壳拆沉(delamination)作用所致。下地壳在深部热**导致的地壳加热过程中发生韧性变形使之向四周地区流动的机制,很可能是导致华北盆地、苏北盆地、江汉盆地等地下地壳厚度较薄的主要因素。在此情况下,下地壳变形的后果表现为整体的减薄,而不一定仅仅丢失其下部的层位(lowermost layer)。因此,Gao等(1998a)采用地壳拆沉作用研究中国大陆东部地壳成分演化的方法和结论很可能只适用于造山带地区,而不适用于华北盆地等在克拉通地壳基础上经历了新生代岩浆活动和伸展变形的地区。显然,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大陆东部地区新生代以来地壳结构和成分演化的认识,而具体的过程尚有待于今后的研究。

三、岩石圈热演化的构造地貌学意义

中国大陆东部的海岸线以杭州湾为界,北部以砂质海岸为主,而南部以基岩型海岸为主,其中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也发育岩岸。出现这种不同海岸类型地理分布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认为,华北和华南地区东部新生代以来不同的岩石圈热演化过程及其所导致的岩石圈粘度和强度的差异,是产生上述地貌现象的内在物理机制。

如前所述,华北盆地在新第三纪以来已处于热沉降后期阶段,其岩石圈地幔的温度较热**发生时期或热松弛早期阶段明显降低(图5-3),导致岩石圈地幔的密度增大,在均衡作用调整下岩石圈整体趋于沉降,而在地形上成为接纳河流沉积物的平原;相对平坦的地表及其沉降使海水易于侵入而形成沉降型的砂质海岸。苏北盆地虽然受到中新世热**的影响(21~8Ma,参见刘若新等,1992),但由于其强度比老第三纪的热**低,根据“冷”模型的模拟结果,现今也已经处于热松弛阶段中期的沉降状态中,而且其过剩地壳粘度值小于10,即使目前受到岩石圈底面抬升的影响,也会由于地壳细颈化变形而使得地表发生凹陷,所以苏北地区也是沉降型的砂质海岸。同样地,上海地区隐伏有晚渐新世和中新世的玄武岩(27~18Ma,参见刘若新等,1992),无论采用“热”模型还是“冷”模型,当地第四纪以来已处于热沉降阶段,所以当地现在也是沉降型的砂质海岸。

江汉盆地在老第三纪早期有玄武岩的活动(50~60Ma,参见刘若新等,1992),因此盆地在晚新生代以来一致处于热松弛中后期的沉降阶段。这应当是导致湖北省中部的江汉平原成为长江中游著名低洼地区的深部动力学原因。

东南沿海的浙闽粤琼地区,由于多数地区玄武岩发育于7Ma以来的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甚至是第四纪时期(如雷琼地区),其过剩地壳粘度值大于10(表5-2),即使当地受到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岩石圈底面抬升的影响,也不可能由此产生地表凹陷变形。同时,由于进入热松弛的时间短(<5~10Ma),东南沿海地区的岩石圈地幔温度高于已进入热沉降阶段后期的华北盆地等地(可比较图5-3中45~60Ma地温线和图5 4中5Ma地温线);这导致东南沿海地区岩石圈地幔密度相对较低,在均衡作用下岩石圈整体有抬升趋势。因此,东南沿海地区在新生代未发生明显的沉降,形成基岩型海岸。同时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发育和沉降型河口地貌的发育,可能与三水盆地老第三纪时期深部热**(60~50Ma岩浆活动发育,参见刘若新等,1992)之后的热沉降过程有关。台湾海峡两侧的澎湖和福建龙海的新第三纪玄武岩发育在8Ma之前(刘若新等,1992),根据“冷”模型的模拟结果,其过剩地壳粘度已经小于10(表5-2),地壳有可能在深部过程的影响下发生细颈化变形,这与台湾海峡的张裂性质也相符。

辽东半岛东部和山东半岛发育有新第三纪晚期到第四纪的小规模玄武岩活动(小于6Ma,刘若新等,1992),代表了规模有限的深部热**。现今两地处于热松弛阶段早期,岩石圈温度较高,而密度相对于华北盆地(华北平原地区)为低,在均衡作用下尚不会沉降。同时,据“冷”模型模拟结果,当地过剩地壳粘度大于10,因此这两个半岛下面的岩石圈底部即使在第四纪以来发生抬升,也不会致使地壳发生细颈化变形而导致地表凹陷。所以,这两个地区发育基岩型海岸。

中国大陆东北的长白山山脉发育第四纪岩浆活动(刘若新等,1992)。此次深部热**导致现今当地岩石圈地幔的高温状态,而相应的地幔密度降低,在均衡作用下抬升,从而形成中国东北地区东部突出的正地形山脉区。

上述讨论表明,中国大陆海岸地貌的南北差异以及华北平原、苏北平原和江汉平原等中国东部重要平原区的形成均受到新生代以来岩石圈热演化过程的制约。

相关文章

Vidda海信电视55英寸好不好

Vidda海信电视55英寸好不好

很多小伙伴在关注Vidda海信电视55英寸怎么样?质量好不好?使用测评如何?本文综合已购用户的客观使用分享和相应的优惠信息,为大家推荐一款高性价比的产品,一起来看看吧。...

海信电视85E3H85英寸4K超清智慧全面屏120Hz高刷价格是多少

海信电视85E3H85英寸4K超清智慧全面屏120Hz高刷价格是多少

很多小伙伴在关注海信电视85E3H85英寸4K超清智慧全面屏120Hz高刷怎么样?质量好不好?使用测评如何?本文综合已购用户的客观使用分享和相应的优惠信息,为大家推荐一款高...

TCL电视65英寸4K超高清使用反馈分享

TCL电视65英寸4K超高清使用反馈分享

很多小伙伴在关注TCL电视65英寸4K超高清怎么样?质量好不好?使用测评如何?本文综合已购用户的客观使用分享和相应的优惠信息,为大家推荐一款高性价比的产品,一起来看看吧。...

爱百分英语点读笔万能通用扫描笔小学初中高中生课本同步幼儿童启蒙绘本书阅读翻译词典全科扫读笔学习机使用感受如何

爱百分英语点读笔万能通用扫描笔小学初中高中生课本同步幼儿童启蒙绘本书阅读翻译词典全科扫读笔学习机使用感受如何

很多小伙伴在关注爱百分英语点读笔万能通用扫描笔小学初中高中生课本同步幼儿童启蒙绘本书阅读翻译词典全科扫读笔学习机怎么样?质量好不好?使用测评如何?本文综合已购用户的客观使用...

川宇USB3.0高速读卡器多功能二合一tf内存卡sd单反相机读卡器C396使用感受分享

川宇USB3.0高速读卡器多功能二合一tf内存卡sd单反相机读卡器C396使用感受分享

很多小伙伴在关注川宇USB3.0高速读卡器多功能二合一tf内存卡sd单反相机读卡器C396怎么样?质量好不好?使用测评如何?本文综合已购用户的客观使用分享和相应的优惠信息,...

正浩EcoFlow【磷酸铁锂】快充移动户外电源220V使用感受如何

正浩EcoFlow【磷酸铁锂】快充移动户外电源220V使用感受如何

很多小伙伴在关注正浩EcoFlow【磷酸铁锂】快充移动户外电源220V怎么样?质量好不好?使用测评如何?本文综合已购用户的客观使用分享和相应的优惠信息,为大家推荐一款高性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