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三大玄学?有懂耳机玄学的大神吗

seosqwseo5个月前 (08-20)测评日记70

一、新买的耳机煲机有用吗

新买的耳机进行煲机有用。实际上煲耳机和汽车的磨合是一个道理。煲机就是在煲振膜折环,新耳机振膜折环比较紧,机械顺性差,导致失真比较大,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顺性逐渐变好,失真也会逐渐降到正常的水平。

扩展资料:

新的耳机,许多人都发现耳机需要煲一些时候才更好听。但绝不能用大音量、大动态或是电子音乐唱片,实际上煲耳机和汽车的磨合是一个道理,慢慢地磨合才会使机械部分(振动部分就相当于机械部分)得到好地磨合,狂煲对耳机一点好没有,煲不好的话音圈都可能会变形。

除了耳机本身之外,使用耳机的人对于音乐的敏感度也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何有些人自称木耳的由来。大部分人或者说非专业的人,对耳机音质要求其实没那么苛刻。因此,煲机很难说适合所有的人。

二、耳机玄学是什么

耳机玄学指的是:在现场表演时,特别在较大的现场或者音乐厅里,歌手和听众是有一定距离的,包括伴奏乐队的站位也使得各种乐器的声音都是有一定间隔的,具有良好声场表现的耳机可以将这种位置感和距离表达出来,声场大小自然也就代表着这个“空间”的广阔程度。

都说“耳朵收货”,除了耳机的客观测量曲线和各种参数外,烧友们还是要多去试听,多去对比,才更有可能选择到一款自己喜欢且合适自己的耳机。

1、临场感和空间感

临场感表现的是我们在听音乐时,身临其境的感觉。当耳机播放音乐,能让我们觉得自己也坐在音乐厅内,或是live现场,这说明该耳机的临场感较好。

而空间感则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音乐录制现场的空间大小。不同的房间混响时间是不一样的,比如交响音乐厅的混响时间就比录音棚的要长。每种音乐类型都有其适合的混响感,当音乐录制制作时选取了合适的混响感,耳机要做的就是尽量准确的表达这种感觉,从而重建出大小合适的空间感。

2、定位感

人耳接收到声音后,会由大脑构造出所聆听到的虚拟“影像”,我们称为声像。声音到达左右耳的时间不同,这是我们判断声音位置的重要依据。定位感,顾名思义,就是将声音“定在那里”。好的定位感让我们能够很快很清晰地定位到声音来自哪个方向和位置。

定位漂移的感觉就好像是夏天冒气的柏油马路,此时如果你走在路上,会感觉前方的物体都在飘动,听感上乐器的位置由于定位感不佳也会存在这种飘浮的感觉。

3、层次感

下面这张图片,从近处的云海到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加,相互之间界限分明,这就是层次感的体现。在音乐中也是这样,好的耳机就如同一位拥有优良器材和深厚功底的摄影师,无论是饱满的低音、坚实的中音还是明亮的高音,都能够一层层的予以展现。

除此之外,图中焦点只有一个(中间的山峰),无论是前景还是远景都相对模糊。因此,表达层次感时还应该能够传达主次关系。音乐中的低中高频可以看做从近到远的景色一样,在特定的时刻,只有一种声音是主角,而其他的声音则作为背景衬托,这对耳机频率响应的均衡性要求较高。

4、丰满度

我们听的音乐中大部分乐器和人声的主要发声频段都集中在低频和中频,因此,当耳机的频率响应缺乏中低频时,听起来就会觉得声音很干扁无力,缺失了它应有的厚重感。感觉上,歌手仿佛是捏着嗓子在唱歌,嗓音中原本的沙哑和胸腔的共鸣都听不出来了,觉得声音又紧又硬。

5、清晰度

而音乐的清晰度与照片的清晰度类似,好的相机或摄影手法能够让景色正确清晰的成像,照片中各种细节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同样,一副好的耳机也应该能够清晰地重放音乐的细节。

6、明亮度

声音的明亮度主要反映了耳机的中高频表现,乐器和人声的音域虽然没这么高,但它们的泛音基本都在中高频。如果耳机的中高频缺乏,听起来音乐就好像被封闭在箱子里演奏一样,闷闷的,打不开也出不来。

三、有懂耳机玄学的大神吗

以下是我听说的一些HIFI玄学内容,一个比一个玄

1 CD机下面垫什么就出什么声音。后来引申到音箱下面垫什么就出什么声音。(如果垫狗屎呢?)有一个发烧友曾对我说,数字调音台下面垫上海绵,出来的声音就非常柔和……(后来我就跟一声乐专业的哥们说,你记住,穿高跟鞋和平底鞋,唱出来的声音绝对不一样……)

2电脑机箱横着放和竖着放,出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3同样一个Wav文件,放在希捷的硬盘上,比放在西数硬盘上音质要好。即使是在同一块硬盘上,放在C盘和放在D盘上,音质也是不一样的。

4音频线是有方向的,接反了不好听。不仅是音频线,电源线也有方向。换一根好的电源线可以改善音质。如果电源线上再套一个磁环(玄学里叫做“魔戒”),那音质就更好了……

5有一种叫做“CD神油”的,涂抹了CD之后,声音立即增加若干分贝(我晕,伟哥啊?)然后就是CD神笔,在CD边缘一画,立杆见影……后来就又有了CD神膜,一贴就见效(我倒)

6 CD放在冰箱里冷冻,声音会变好听。这已经不是什么希罕事情了。现在都是用照相机闪光灯的强光来照射CD,经过照射的CD声场会变宽,声音提高3分贝。如果你觉得“用强光照射CD光盘”很新鲜,那你可真是老土了!

以下是转贴的一篇关于玄学的内容:昨天在《胆机世界》 2005年第10期看到以下内容: 2005香港Hi-Fi/Hi-Vi展示会,买价100元门票即送“JSMR”神奇晶片,另还送一LEO录制的精选CD和Hifi龙虎榜提到JSMR神奇晶片,描述如下: JSMR神奇晶片细如拇指,只要放在CD机之上,即能令CD音效即时提升两成以上,本刊主编认为这是他近年用过玄妙而又见效的音响附件,希望发烧友用过之后,从此沉迷Hi-fi,不能自拔。(笔者评,如果这东西真有效,我想每个制造CD机的厂家都要批量购进了,而且成本极其低廉,成本岂不是大省,何苦再去苦苦钻研线路和元件匹配,真实普天下莫大的讽刺!)类似还有《发烧音响》》音响写手《Hi-fi圣经》里就如何玩出靓声这样写道,欲想系统音色更幼滑和轮廓更鲜明,在机顶放一小件杭州真丝亦佳。欲想使音色多一点光泽和质感,在机面放一枚大头针都可以提升其效果。类似的还有诸如放弹弓多一点活生感,弹跳力和泛音,CD机盖上放凹形紫檀座增多高频细节,空气感,韵味;在机底放起皱纸或布可以使音色较醇和圆滑云云。每每看到这类东西,我总是感概万千,也愤懑不平。

像这些伪科学,也不知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试问他们,这些东西的理论依据在哪里,他们又敢不敢盲听来验证他们所说的这些把戏,竟还堂而皇之地在书刊杂志上发表他们的这些所谓的秘笈,真系误认子弟,每当看到类似文章,对于该文的作者的,我总是不敢再对其有所感冒。下面引用《音响的迷思》一文的某些片断来驳斥以上伪科学:“比如,在很多杂志上许多朋友大谈“cd机下面加了三个铜脚锥后声音就是和原来的木脚锥不一样!”和“功放的下面用了几只美国进口的橡胶脚垫后,声音好得多了!”之类(省略若干澄澈、通透、甜美、结像力之类的形容词)。我承认自己才疏学浅,搞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于是乎心悦诚服,击节赞叹,对各位烧友的耳朵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看了很多篇此类文章之后才发现,各位烧友对声音的改变一律只有听感的描述,没有任何理论解释。好,就算是您还没把理论总结出来,但是总得让事实说话吧?持这种观点的朋友,您有没有做过盲听实验?请几位所谓的“金耳朵”坐在一间听音室里,音箱在听音室里,功放和cd机在另外一间屋子里,播放同一曲目,通过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决定是否在cd机和功放下面垫东西,试100次,看看每一位的正确率是多少。如果只有50%左右,我不靠耳朵听,光靠猜也可以办到。如果觉得100次太多,30次也可以,但是不能太少,否则偶然性太大。如果哪位高手对器材做了什么改变,有感受打算写出来的话,我希望文章中有以下几点:

一、采取的措施

二、改变的原理(即该种改变为何会对音质造成影响,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三、听感的描述

四、实验科学性的证明。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任何条件的改变都会对声音造成影响,即使只在cd机或者功放下面加几个角锥,起码也是改变了听音室内的空间状态,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这种改变是否能够被人耳分辨出来。

音箱是个喇叭与箱体的组合,喇叭是音源,箱体是共鸣腔,不同的脚架或者脚钉因为和音箱箱体的接触面积、方位的不同和制作材料有差异影响了箱体的振动,从而对发声产生了影响,这个道理可以理解。众所周知,歌唱家的身体就是一件乐器,也是一个大的“音箱”,但是如果哪位朋友说,帕瓦罗蒂穿着皮鞋与布鞋演唱的“音效”不同,而且能够听出来,我就不敢苟同了。

如果说cd机和功放下面加三个脚钉真可以改善音质的话,我怎么从来没见过厂家直接出售3只脚的cd机和功放?好像也没有哪个厂家把脚钉当作cd机和功放的标配出售?

我怕是因为自己见识太浅,又特意去请教了一些器材店的老板,他们很谨慎的告诉我:“不敢说没有,但是99%的cd机和功放都是4只脚的。我们见过的多的原配有3个脚钉的器材就是炒菜用的铁锅。”

也有朋友说cd机下面加脚锥是为了防震,从我本人目前掌握的知识来看,家用cd机只要放在一个基本水平的面上就可以了,根本无须防震措施(除非地震或者cd机在放音的同时在做剧烈运动)。普通电脑的光盘驱动器,身处在一个做工很一般的铁皮箱子里,箱子里少有一个电源风扇和一个cpu风扇在转动,至少有一块硬盘在转动,工作在如此“恶劣”环境之下的cd-rom,整张盘的数据读取下来,一个字节都不会错,说明光头读取数据并不需要很高的要求。有的朋友提出,计算机的cd-rom和cd机的纠错方式不一样,因此cd机转盘的优劣对音质的影响极大。我没有做过实验,没有权利*说,但是有没有人找一找音频cd的***之类的,看一看音频cd的纠错原理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误码?规定误码率是多少?是否能够被人耳察觉?

我是个粗人,没什么文化,实在搞不懂cd机的所谓“时基抖动”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就是无法在正确的时间为解码器提供数据吗?误差的时间范围有多大?多少毫秒?还是多少微秒、多少纳秒?有多少纳秒的误差将会导致什么结果?顶级机的抖动是多少?普通机的抖动是多少?有没有具体数字?到底是现在的科学技术没法解决这个问题,还是生产厂商根本不想为这个问题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当然,大多数烧友家里不可能按照这个标准来进行测试,但是切断心理暗示的各种途径,自己坐在那里蒙住眼睛听音,找个朋友用几套线材来回换换(甚至假装换线,而只搞点声音出来),听上几次,看看是否能听出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不难办到的吧?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位听者听不出几种器材之间的区别,那么对于这位听者来说这些器材就没有区别,选择便宜的即可。有区别,还要能听出来才算数。

有些朋友发烧的热情很高,平时天天抱着杂志看,或者上网聊天,没有太多机会实际接触贵价器材,就算偶尔接触,也很少有同时比较的机会,一旦和某种器材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就“惊为天人”,到处大谈感受。须知听音的感受不但和设备、听音环境有关,和听音者的情绪、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生理条件等等关系也很大,如果不是当场对比,那么感受是否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就很难说了。对自己不熟悉的器材发表看法就像评论自己并不不熟悉的人,难免走眼。

经常接触计算机的朋友应该有感受:身边有个专家很好,但是有个菜鸟级的电脑发烧友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了。他们的特点就是热情如火,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多数知识来自书报杂志,脑子里有一大堆所谓“秘技”,对高配置的机器有深厚的感情,甚至达到崇拜的地步。看到任何人的微机都觉得还有优化的余地,不但动口,而且勇于动手,至于引起什么后果往往出乎大家的意料。如果拜托他们来为你组装一台微机,十有八九会是一堆他的“梦中情人”的组合,至于实际效果,关键要看运气。

现在发烧界也存在这种现象:很多烧友有热情,乐于助人,也不是某某的“托”,只有一点:缺乏实际经验,缺乏比较,看法不客观。把多少万元以下的器材统称为垃圾,更是这些朋友的口头禅。从我的观察来看,真正高水平,有修养的烧友往往开口十分慎重,惜言如金,生怕贻笑大方,总是随便发表看法的大多是我这样的菜鸟(就象新司机总是渴望开车一样),一有点感受恨不能发布到全世界。不光发烧如此,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这就是现在报纸杂志上的高水平文章并不太多的原因。

我朋友的母亲是评酒师,评酒的过程是很严格的,很多种酒都统一包装起来,从外观分不出牌子,避免倾向性,品酒前不许吃这个、不许吃那个、不许感冒之类的,要求很高。更重要的是,都是同一时间,同一批人进行评测,根据标准打分。而且在品了一种酒之后要清水漱口,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品下一种,另外不会一天品很多种酒,以免影响判断。当然这些人的个人偏好、口味会对分数有影响,但是由于参加品酒的人很多,少数人的特殊情况影响不大,结论还是比较客观的。酒的情况和hi-fi器材有些相似,各种各样的酒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达到了一定质量水平之后,除了同种类型的酒可以互相比较之外,其他情况下基本不具有可比性。哪位敢说白酒比啤酒好?黄酒比红酒好?”

写完这些,我的心情有点沉重,很多东西在外人或者理智的发烧友看来,明显是伪科学,但是却照样有人信,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有部分烧友已经高烧得走火入魔了,这是一种典型的为发烧而“发烧”,如果此文能够一定程度上起到唤醒他们正常的发烧理智,那我也就心满意足了。注:这股歪风邪气,以香港刮的盛,当然我相信香港大多数的发烧友属于理智一族。且此文并非针对个人,只是针对现象。若有得罪,请多多包涵!衷心希望大家一起来**音响界的伪科学,从我做起,还音响界一片明朗的天空。自己在家,随便你怎么捣腾,哪怕你说在CD机上放块嫩豆腐,音色从此细滑三分也无可厚非,但若是拿出来传经授道,就可是要负起责任来,否则就有误人子弟的重大嫌疑了!

究竟什么是发烧呢?我想起胆艺轩发过的一篇《一个HIFI发烧友的故事》,主人公叫“阿德”的。那才是真正的发烧友……虽然他只有简陋的设备和已经破了的喇叭……

1、没进过音乐厅的“听音**”

近,本人有幸参加了一场由南方某著名“听音**”主持的一场Hi-Fi器材演示会(实际上是某厂产品的推销会)。**自称听Hi-Fi多年,特别注意定位、声场、解析力等,并告诫发烧友们要“多练耳功”。但“**”当场为演绎器材使用的大都是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发烧盘”——张学友、蔡琴、大眼妹之类的“声乐”,加州酒店之类的摇滚乐,以及与Hi-Fi一点沾不上边儿的电钢琴等,本人耐着性子听了几张,感觉这套器材在表现流行歌曲、电子乐等方面还可以,听不出什么大毛病。

后来应听众要求,播放了几张由发烧友听众自带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合唱幻想曲》等西方古典音乐唱片,这套Hi-Fi器材马上不Hi-Fi了:钢琴声明显失真;唱片里那架几十万美元的“斯坦威”连降数级,颇有国产低档钢琴的“水果糖味儿”,小提琴带有明显的声染色,好听但不保真,那把“瓜奈里”琴的琴弓上好象抹的不是松香,而是蜂蜜,那种甜的发腻的感觉叫在座的几位来自交响乐队的发烧友大摇其头。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整套器材左右声道接反,小提琴组与大提琴组来了个大换位,可谓声场大*,定位全反,然而,“**”全然不知,还在大讲特讲这套器材定位如何准确。按说“**”耳朵并不差,可以听出演员口型大小:××是血盆大口、××是樱桃小口,甚至可以听出线材的含铜量和脚钉的材质,可惜的是“**”对音乐的高形式——交响乐与交响乐队一无所知,恐怕一辈子也没进过音乐厅,要不然怎么会把酒巴音乐家克莱德曼当成浪漫主义钢琴**了呢,怎么连交响乐队在舞台上的排列摆位都不知道呢?

我在聆听“听音**”主持的演示会过程中,感到他对器材满内行。专业术语一串又一串,本人也只能听个似懂非懂,问题在于“**”没进过音乐厅和歌剧院,全凭使用高档器材播放流行歌曲、摇滚音乐练就了纸上谈兵的耳功,主观随意性太强,因而闹出左右声道不分的大笑话,理由很简单———远离了音乐。

2、主治“发烧疑难杂症”的“偏方大夫”

笔者一位老战友,80年代初期定居香港经商,日前回国探亲,战友见面甚是亲热,由于当年我们在**一块装过胆机土炮,话题自然落在发烧经上,听完我那套“不够档次”的“洋*土炮混合器材”(声雅放大器、金琅音箱和马兰士CD机),战友立即给我开出几味可使器材连升三级的“偏方”,并声称,这些偏方均来自权威音响杂志,保证*效奇灵:

处方之一:用朱元璋老家凤阳县明代旧城墙上的一块砖头,压在马兰士之上,立即克服数码声过重的缺点;

偏方之二:用水晶石脚钉三颗置于功放下面,其中一颗放在变压器之下,保证功放连升三级,虽比不上“马克·列文森”,但赶上“金嗓子”没问题;

偏方之三:将CD唱片用照相机闪光灯照射十五次,然后放进冰箱冷冻三小时,16比特变成20比特,盗版超过正版;

偏方之四:用橡皮榔头将音箱从后到前,从下到上一通敲打,高音甜美,中音丰富,低音强劲,音箱能与B&W801一比高低。

偏方之五:用60年旧“的确良”军装撕成布条,包扎线材,音场更宽,定位更准,音色更美。

五味偏方各司其职,君臣互补,省钱节能,何乐而不为之呢?

听完老战友一通高论,本人目瞪口呆。我的那位港商战友是电声专业的近亲———专业无线电出身,但从他给我开出的偏方看来,此君已走火入魔,远离了科学。

3、高保真在哪里?

国际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正规的音乐厅或歌剧院演出交响音乐、歌剧、芭蕾舞等是不允许借助任何电声设备扩声的,所以,听众在这种听音环境中听到的只有来自舞台的乐器声、人声和噪声;来自观众席的噪声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反射声(在录音棚里少了来自观众的噪声)。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高保真”。而摇滚乐、流行歌曲正相反,它们只能通过电声设备来美化、修饰、放大,那种震耳欲聋的声音在现场就无保真可言了。日本、韩国、中国(包括港台)以及东南亚一些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度,是世界上大的Hi-Fi器材市场,这些地区的音乐爱好者享受不到欧美地区听众随时欣赏现场音乐会的耳福,有些中小城市包括港台地区的发烧友恐怕一辈子也没机会“品尝”现场交响音乐会或室内音乐会的“原汁原味”的“西式音乐大餐”,多数人只能通过唱片和器材“品尝”“音乐罐头”。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想把欧美一流交响乐团或室内乐团搬回家,恐怕只是天方夜谭,假设你的器材和唱片都能做到100%的Hi-Fi,但放音时同时又加入了你所在环境的反射声与噪声,“高保真”已加入了“添加剂”,已无原汁原味的可能了.所以,本人认为,高保真在音乐厅、在歌剧院、在录音棚里的古典音乐之中。那种经过电声放大的震耳欲聋的摇滚乐、流行歌曲在它们的现场只能是“高保假”。正是没有高保真,才有这么多的厂家与烧友在追求它,这是爱乐发烧的大魅力.

有一则西方幽默很是耐人寻味:厂商甲在推销他的食品流水线时声称:“我这条流水线极为先进,把一头牛从前门赶进去,一按电钮,后门出来的全是可口的牛肉罐头!”厂商乙则宣称:“我的流水线更为先进,如果您认为罐头不够鲜美的话,可以从后门处倒回去,一按电钮,前门出来的还是那条牛!”.如果把厂商甲的宣传比做是制造唱片的过程,从现代技术角度上看,完全是可能的,但把厂商乙的宣传比做是在家中通过器材还原音乐的话,则完全是不可能的,那条牛无论如何也回不来了,要能回来,就是“吹牛”了,发烧友们对Hi-Fi的追求,实际上在加工这盒牛肉罐头,说的高雅一点,追求Hi-Fi,如同摄影师拍照,画家作画一样,是对美的追求,是对艺术的再创作,音响发烧里边既有科学又有艺术,其中包括了声学、电声学、电子学、材料学、建筑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科学和有关艺术方面的诸多学科,烧友们应该清醒理智一些,多学勤练,精打细算捂紧钱包,好钢用在刀刃上,花少的钱,获得大享受,以求得一个与音乐厅现场演奏相对接近的“近似值”。

4、掌握一些音乐常识,到音乐厅去修练耳朵

追求高保真,首先要知道“原汁原味”(这个词儿也不准确)。发烧的目的,是为了听音乐,花成千上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购置器材,天天在家听什么摔玻璃、砸瓶子,还不如到废品收购站去,那儿摔瓶子的声音绝对是Hi-end级的。

我的体会是:

一是要阅读一些音乐史,了解一下音乐怎样从古代人的嘴巴和手掌进化到现代交响殿堂的,了解一下各个历史时期**们创作背景、经历和风格;

二是了解或掌握音乐的要素、织体、结构、曲式等;

三是了解当代著名乐团、指挥、演奏(演唱)**的特长与风格,以上为“看音乐”的过程,不一定能全看懂,但读起来其乐无穷,通过这些,就可以知道为什么经典音乐长盛不衰,而流行音乐朝生暮死了。

四是多听现场,到音乐厅去感受“高保真”,没听过现场的朋友不仿“出点血”听一场现场演奏的“命运”交响曲,那种夺人心魄的震撼力是任何艺术形式也做不到的。通过听现场,还可以非常直观地感觉到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键盘乐器等到底是什么音色,整个乐队是什么音色、交响乐队、室内乐队在舞台上是怎么摆位排列的,什么叫双管制、什么叫四管制、交响乐队的不同编制是如何做到整体音响平衡的,所谓声场、定位、解析力、穿透力、动态范围等到底是个什么感觉.大学声学系的教师们,经常把学生们“轰”到音乐厅去练耳朵,恐怕也是为了叫他们通过艺术去体会真正的“高保真”。

5、改造听音环境,建造自己的音乐厅

世界著名音乐厅歌剧院都是符合建筑声学要求的,吸声、扩散、隔音、防震等均做得十分讲究,正常条件下的交响音乐会、歌剧、室内音乐会是不借助任何扩音设备的,传到听众耳朵里的声音不包括“电声”.

专家们经常告诫发烧友,良好的音响系统必须在声学特征合适的房间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国内知名的音响专家,他们的器材都不够“发烧”然而却很好听,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房间“发烧”.

如果把一套顶级器材放到浴室或棉花仓库里,肯定大打折扣,烧友们为脚钉线材大把花钱,还不如在改造房间声学环境上下功夫,这才是发烧的高级阶段,房间的尺寸不好改了,但使用了硬木地板,四壁抹有灰层,再适当调整一下家俱的位置,在适当的位置挂上油画、壁毯,增减一两个装饰物等等,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合理搭配器材、组建“迷你”交响乐队

用音箱、放大器、CD机这三大件再现少则几十件多则上百件乐器的交响乐队,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又是烧友们梦寐以求的,越高级的器材离Hi-Fi越近,这是真理.

但问题却是两方面的,一些器材搭配在一起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里不但有“耳功”高低问题,还有个人喜好的问题,于是在发烧界流行各类“搭配原则”,我看叫搭配技巧还可以,叫“原则”不合适,明明是代理商的商业炒作,时间一长,也就成了原则了。前几年有人称“天朗”加“金嗓子”为“绝配”,几年以后,又称“卓力”加“金嗓子”为绝配,既然都叫“绝配”了,怎么又出了“新配”?我认为没有统一的原则,在练好耳功的前提下,自己觉得好听足矣.

常看一些文章说××器材搭配不当造成声音难听,“金属味”太重或“木头味”太浓;××器材搭配得当,能发出天鹅绒般的声音,笑话,交响乐队的乐器除了金属就是木头(或合成),哪位听过天鹅绒的声音,难道是幕布在歌唱?

如果非要说原则的话,我的原则就是“好马配金鞍,瞎驴配破磨”。一套器材好比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短的那块木头,在整个系统中,短的木板是音箱,从技术指标上看,音箱差,西洋乐器中的钢琴、低音大管的低频下限可达27Hz左右,管风琴更低,但家用音箱能做到40Hz就不错了,所以一些资深烧友都是以音箱为中心进行搭配,这是科学的。

像被商家*炒多年的罗杰斯3/5A,用多么高级的放大器,也表现不了交响乐队宏大的气势,在听音环境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选择高素质的落地箱(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再高级的落地箱,也是人造出来的,体现了设计者自身的音乐修养、听音爱好和商业取向,不可能100%的Hi-Fi,不过只更加接近Hi-Fi而已)。然后按照性价比对等的要求和自身的爱好去选择放大器和CD机。

7、科学理智发烧,远离玄学与神话

港台地区的一些财大气粗的发烧友,在购置了几十万上百万的器材后,仍感到不满足,为了能找到摔碎的瓶子的每个碎片的准确落点、为了判断蔡琴唱歌时的准确年龄,为了“拳拳到肉”、“耳朵出油”,开始构筑一个全新的学科——“音响神学”或“Hi-Fi玄学”.

各种论文应运而生,什么《试论秦朝砖头对提高CD机声道分离度之影响》,什么《浅议音箱外皮颜色对阻抗曲线的改变》、什么《紫檀木脚钉对加大功放电流之作用》等等,一些“发烧高招”、“技术”、及产品相继出台,什么用真丝包装的避震砖、CD神油、CD神膜、CD神笔;什么唱片冷冻术,功放敲打术,线材照射术;什么带有方向性的印刷线路板(连左右声道接反了都听不出来,楞能听出线路板的方向性?),等等都来了,这些与科学、艺术均不沾边的东西确实有人相信.制造音响神话的人出于什么目的,本人不得而知,而倒霉的是相信音响神话的人,要花成千上万的钱去买避震砖、CD机神油神膜之类,但这些跟Hi-Fi有什么关系可能只有自己心中有数了.

我既不是科学家又不是艺术家,但坚信发烧爱乐应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是练气功,更不是跳大神能解决的,希望走火入魔的朋友能走出误区,回头是岸,站在科学与艺术的角度上去发烧吧。

相关文章

创维(SKYWORTH)55A4Pro质量好吗

创维(SKYWORTH)55A4Pro质量好吗

很多小伙伴在关注创维(SKYWORTH)55A4Pro怎么样?质量好不好?使用测评如何?本文综合已购用户的客观使用分享和相应的优惠信息,为大家推荐一款高性价比的产品,一起来...

皓丽(Horion)超薄75英寸4K电视会议平板电视壁挂彩电测评使用介绍

皓丽(Horion)超薄75英寸4K电视会议平板电视壁挂彩电测评使用介绍

很多小伙伴在关注皓丽(Horion)超薄75英寸4K电视会议平板电视壁挂彩电怎么样?质量好不好?使用测评如何?本文综合已购用户的客观使用分享和相应的优惠信息,为大家推荐一款...

创维(Skyworth)创维电视怎么样?质量测评好不好用?

创维(Skyworth)创维电视怎么样?质量测评好不好用?

很多小伙伴在关注创维(Skyworth)创维电视怎么样?质量好不好?使用测评如何?本文综合已购用户的客观使用分享和相应的优惠信息,为大家推荐一款高性价比的产品,一起来看看吧...

冠商冠智慧黑板会议平板电视触摸屏电子白板多媒体商用显示培训教学一体机口碑怎么样

冠商冠智慧黑板会议平板电视触摸屏电子白板多媒体商用显示培训教学一体机口碑怎么样

很多小伙伴在关注冠商冠智慧黑板会议平板电视触摸屏电子白板多媒体商用显示培训教学一体机怎么样?质量好不好?使用测评如何?本文综合已购用户的客观使用分享和相应的优惠信息,为大家...

小米(MI)电视70英寸金属全面屏质量怎么样

小米(MI)电视70英寸金属全面屏质量怎么样

很多小伙伴在关注小米(MI)电视70英寸金属全面屏怎么样?质量好不好?使用测评如何?本文综合已购用户的客观使用分享和相应的优惠信息,为大家推荐一款高性价比的产品,一起来看看...

亚美嘉擦镜纸测评分享

亚美嘉擦镜纸测评分享

很多小伙伴在关注亚美嘉擦镜纸怎么样?质量好不好?使用测评如何?本文综合已购用户的客观使用分享和相应的优惠信息,为大家推荐一款高性价比的产品,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