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权平方和能关系(加权平均数)
一、几何平均数与加权调和平均数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平方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Hn=n/(1/a1+1/a2+...+1/an)
几何平均数:Gn=(a1a2...an)^(1/n)
算术平均数:An=(a1+a2+...+an)/n
平方平均数:Qn=√ [(a1^2+a2^2+...+an^2)/n]
这几种平均数满足 Hn≤ Gn≤ An≤ Qn。
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都满足平均指标的基本公式。 由于在社会经济统计中,调和平均数采用特定形式的权数,即m=xf,所以调和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一种变形。
加权调和平均数的应用: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只掌握每组某个标志的数值总和(M)而缺少总体单位数(f)的资料,不能直接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法计算平均数,则应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可以用在相同距离但速度不同时,平均速度的计算;如一段路程,前半段时速60公里,后半段时速30公里〔两段距离相等〕,则其平均速度为两者的调和平均数时速40公里。
二、数学期望和方差的关系
方差=E(x²)-E(x)²,E(X)是数学期望。
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数学期望(mean)(或均值,亦简称期望)是试验中每次可能结果的概率乘以其结果的总和,是基本的数学特征之一。它反映随机变量平均取值的大小。
方差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一个随机变量的方差描述的是它的离散程度,也就是该变量离其期望值的距离。一个实随机变量的方差也称为它的二阶矩或二阶中心动差,恰巧也是它的二阶累积量。这就是将各个误差将之平方,相加之后再除以总数,透过这样的方式来算出各个数据分布、零散的程度。
期望值像是随机试验在同样的机会下重复多次,所有那些可能状态平均的结果,便基本上等同“期望值”所期望的数。期望值可能与每一个结果都不相等。换句话说,期望值是该变量输出值的加权平均。期望值并不一定包含于其分布值域,也并不一定等于值域平均值。
赌博是期望值的一种常见应用。例如,美国的轮盘中常用的轮盘上有38个数字,每一个数字被选中的概率都是相等的。赌注一般押在其中某一个数字上,如果轮盘的输出值和这个数字相等,那么下赌者可以获得相当于赌注35倍的奖金(原注不包含在内),若输出值和下压数字不同,则赌注就输掉了。
考虑到38种所有的可能结果,然后这里我们的设定的期望目标是“赢钱”,则因此,讨论赢或输两种预想状态的话,以1美元赌注押一个数字上,则获利的期望值为:赢的“概率38分之1,能获得35元”,加上“输1元的情况37种”,结果约等于-0.0526美元。也就是说,平均起来每赌1美元就会输掉0.0526美元,即美式轮盘以1美元作赌注的期望值为负0.0526美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方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学期望
三、加权算术平均数公式平方
1、加权算术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种平均数计算方法,它可以用于处理具有不同重要性或权重的数据。而平方则是数学中一个基本的运算符号,表示将一个数自乘一次。那么,加权算术平均数公式平方又是什么意思呢?
2、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3、$$\bar=\frac^w_i x_i}^w_i}$$
4、其中,$\bar$表示加权算术平均数,$x_i$表示第$i$个数据点的取值,$w_i$表示第$i$个数据点的权重,$n$表示数据点的总数。
5、而当我们对这个公式进行平方运算时,会得到以下的表达式:
6、$$(\bar)^2=\left(\frac^w_i x_i}^w_i}\right)^2$$
7、这个表达式可以理解为,我们先计算出加权算术平均数,然后将其自乘一次,得到一个新的数值。
8、那么这个新的数值有什么意义呢?从数学角度来说,平方运算可以使得小数变得更大,从而更能突出数据的差异性。具体来说,当数据点的权重越高,其对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平方运算可以更好地反映数据点之间的权重差异,从而更精确地衡量数据的平均值。
9、总之,加权算术平均数公式平方是一种常用的统计计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四、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总结
一组数据中如果有特别大的数或特别小的数时,一般用中位数
一组数据比较多(20个以上),范围比较集中,一般用众数
其余情况一般还是平均数比较精确
1、平均数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因此它会因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
2、中位数是通过排序得到的,它不受大、小两个极端数值的影响.中位数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优点,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部分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另外,因中位数在一组数据的数值排序中处中间的位置,
3、众数也是数据的一种代表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日常生活中诸如“佳”、“受欢迎”、“满意”等,都与众数有关系,它反映了一种普遍的倾向.
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都有各自的的优缺点.
平均数:(1)需要全组所有数据来计算;
中位数:(1)仅需把数据按顺序排列后即可确定;
(2)不易受数据中极端数值的影响.
关于“中位数、众数、平均数”这三个知识点的理解,我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①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多;②众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当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它就越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状况,并且它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到一组数据的大致情况。但是,当一组数据大小不同,差异又很大时,就很难判断众数的准确值了。此外,当一组数据的那个众数出现的次数不具明显优势时,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典型水平是不大可靠的。
众数表示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多的那个数据;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表示平均每份的数量。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一个数据(当有偶数个数据时,为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5.众数、中位数及平均数的求法。
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根据数据的个数,当数据为奇数个时,中间的一个数就是中位数;当数据为偶数个时,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③求平均数时,就用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⑴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唯一的,可能是这组数据中的数据,也可能不是这组数据中的数据;
⑵求中位数时,先将数据有小到大顺序排列,若这组数据是奇数个,则中间的数据是中位数;若这组数据是偶数个时,则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中位数;
⑶中位数的单位与数据的单位相同;
⑷众数考察的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频数;
⑸众数的大小只与这组数的个别数据有关,它一定是一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其单位与数据的单位相同;
(6)众数可能是一个或多个甚至没有;
(7)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7.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异同:
⑴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⑵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有单位;
⑶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所以为重要,应用广;
⑷中位数不受个别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⑸众数与各组数据出现的频数有关,不受个别数据的影响,有时是我们为关心的数据。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叫统计量,它们在统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生活中,往往会有由多数人来从众多答案中选择一个的情形,一般都利用“举手表决”方式来解决问题。即在统计出所有提议及相应票数的情况下,看各票数的众数是否超过总票数的一半,如果众数超过了总票数的一半,选择的终答案就是这个众数。如果出现了双众数(两个众数),可对这两个众数采用抓阄、抽签或投掷硬币等办法选出终的答案。
10.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三种统计数据在生活中的意义。
平均数说明的是整体的平均水平;众数说明的是生活中的多数情况;中位数说明的是生活中的中等水平。
11.如何通过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对表面现象到背景材料进行客观分析。
在个别的数据过大或过小的情况下,“平均数”代表数据整体水平是有局限性的,也就是说个别极端数据是会对平均数产生较大的影响的,而对众数和中位数的影响则不那么明显。所以,这时要用众数活中位数来代表整体数据更合适。即:如果在一组相差较大的数据中,用中位数或众数作为表示这组数据特征的统计量往往更有意义